实施建筑领域“双碳”行动势在必行,绿色建筑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建筑领域是碳排放“大户”。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社会的碳排放总量约为98.8亿吨。在我国碳排放的四大领域工业、交通、建筑、能源中,建筑领域排放量约为39.5亿吨,占比40%。随着城镇化推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建设领域消耗一次和二次能源碳排放量还将持续增长,占比也将逐步提高。

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势在必行。建筑节能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节能,不仅应建造更多的绿色建筑,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还应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节约用能。绿色建造过程有着良好的节水、节材、减少污染等效果,正在大力推广。

01

绿色建筑的特点

中国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使用、运营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中,通过采用可持续性设计和施工方式,最大程度地优化建筑物的环境性能,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和资源的浪费。具体来说,中国绿色建筑的特点包括:

1. 节能减排: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2. 资源利用:采用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3. 环保设计:从建筑设计阶段开始,采用被动式设计方法,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隔热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4. 室内健康:通过采用新风系统、除霾装置、低VOC材料等手段,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护居民健康。

5. 智能化管理: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建筑设备、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此外,中国绿色建筑在设计、材料、能源、装备、运营等各个方面上的创新和发展,为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9.3亿平方米的建筑获得了绿色建筑认证。 未来,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根据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到2030年,全社会建筑总量中绿色建筑占比将达到50%以上。随着政策和技术的支持,绿色建筑在中国将迎来更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将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67ab6dd676f92941a76c6b0e14fbdc6.jpg

02

大力提高节能水平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完成了2023年度第一批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审查工作并进行公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工程等6个民用建筑项目以及两个工业建筑项目在列。按照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三星级绿色建筑节能水平更高。

推进绿色建筑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抓手。我国持续推进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是在全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体制机制的引领下,我们身边的绿色建筑越来越多。

在位于广州市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中建四局建设团队创新研发了“岭南绿色低碳校园设计及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中建四局项目技术总工程师白思敏介绍,他们通过优化建筑的形体、朝向、材料节能性能等,研发出适应地域气候的校园布局模式,形成有利于夏季及过渡季降温的“冷巷通风体系”,行人在校园里面行走最大风速可达1.1米/秒,达到通风降碳的效果。同时,办公建筑过渡空间利用“气候腔”,在夏季和过渡季“气候腔”促进被动式通风;在冬季,“气候腔”顶部出风口关闭,形成集中的蓄热空间,配合建筑主动式调节室内热环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实现节能降耗,建筑能耗指标相比标准值降低23.1%,可实现每年节电548万千瓦时。据介绍,建筑“气候腔”通风散热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既有建筑方面,我国大力推进节能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改造老旧小区不仅能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对节能的贡献也非常大。很多老旧小区楼外没有保温层,窗户密封不好,建筑本身会消耗过多能源。老旧小区改造增加楼房外墙保温层厚度,为居民家里装上密封性更好的中空塑钢窗。同时,给墙面及地下室顶板都加装保温层,形成封闭式保温体系。改造后,老旧小区居民家里冬天温度升高,夏天温度降低,减少了空调使用。经过节能改造的居住建筑,冬季的室内温度能提升3至5摄氏度,夏季能够降低2至3摄氏度,在提升居民居住舒适度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为居民节省了支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还将继续推动城镇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持续开展绿色建筑认定,不断提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并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03

推进绿色节能建造

建造过程中的节能,同样是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进绿色建造的重要一环。装配式建筑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曾表示,汽车由千百个来自生产线上的零部件,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精密的焊接组装而成,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也应该用在建造房屋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使房子能够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这样既有利于老房子的更新改造和方便维修,又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有很多,不仅能缩短工期、减少人工,还能减少建筑垃圾排放70%,节约木材60%,节约水泥砂浆55%,减少水资源消耗25%,大幅降低施工现场粉尘和噪声污染,提升建筑品质等。

用工程建设者的话说,装配式建筑是当下最“潮”的施工技术。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项目是一项重点推进工程,设计标准为二星绿色建筑,包含11栋住宅楼、2栋配套商业、1栋开闭站和地下车库,共有756套住房。所有预制构件均为预制构件厂加工生产,现场吊装安装,大幅降低施工噪声和建筑垃圾,对周围的影响降至最低。

不仅新建建筑能够采用装配式建造,对老旧房屋进行装配式装修也正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以某一套民居的内部重装为例,可以达到23天完工,速度提升50%以上,人工减少40%以上,现场干净利落,粉尘少,可有效减少碳排放,而且降低噪声,有效避免对邻居的干扰。

在新建建筑中进行装配式装修,节约集约效果更明显。仍以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项目为例,房屋内全部采用全装配式装修,施工效率比传统装修提升30%以上,地面采用模块式快装采暖地面,墙面为快装轻质隔墙,通过在墙体上安装龙骨支架,将整体式装饰板挂在上面,墙面平整度大幅提高,更易于清洁。项目各种管线均隐藏在墙面装饰板里,装饰板在关键节点预留好位置,解决了维修的后顾之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还将继续加大装配式建筑建设力度,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我国在建筑保温和节能技术方面,已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引领未来,与绿色建造相关的BIM软件技术平台、高端装备与测量传感器、建筑拆除及回收利用等“卡脖子”技术已实现突破,智能家居、线上服务、居家办公等数字家庭建设加速推进,装配式装修、建筑高效节能等实用技术将不断创新。

dd9feed256d269e6bacceed11a24cbd6.jpg

04

绿色建筑可持续设计的具体优化措施

1、明确技术优化思路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要想充分发挥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价值,需要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优化。设计人员需要明确绿色建筑技术优化思路,结合建筑设计各个环节和内容,加强绿色化技术的应用与改善。设计人员要基于整体角度,对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技术完善,实现绿色建筑技术的良好应用。

同时考虑技术应用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比如气候、资源能源等,制定有效的方案,降低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此外,在技术优化过程中,还应采用多元化的设计方法,并将其体现在建筑工程设计图纸中,以此来提高绿色建筑技术的可行性。为了明确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化思路,建筑企业可以从专门的团队入手,通过邀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组建成专业团队,针对绿色建筑技术优化思路进行讨论,确保后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工作良好开展。

2、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

要想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价值得到更好地发挥,建筑企业需要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方案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绿色环保要求,有意识地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如在进行透水地面设计时,建筑企业需要从植被、植草砖等方面入手,通过采用生态型道路材料,提高道路的吸水与吸热性能。同时在对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户型进行专门制定,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后期频繁更改的情况,从而间接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

此外,针对暖通系统展开设计,尽量选择高效能的暖通设备,比如变频空调等。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需要配置型号合适的暖通设备,避免因为型号过大而导致电能浪费的情况发生。为了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建筑企业需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核,确保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与建筑工程实际相吻合。

3、加强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融合

在信息化快速的发展背景下,要想优化绿色建筑技术,需要做好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结合。通过引入智能技术来进一步提升建筑的功能性,满足工程绿色化建设。具体而言,设计人员应在建筑各个系统中引入智能化技术,实现绿色施工技术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在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方面,加强智能化控制建设。及时更换与升级控制阀门,将原先的人工控制阀门升级为计算机自动控制阀门,这样就能够实现系统智能化,从而达到优化绿色建筑技术的目的。

同时打造智能控制体系,借助智能调控系统来完成建筑环境调控、灯光控制等,提高建筑资源利用率,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效果。此外,设计人员还可以考虑接入多种节能型门窗、雨水中水处理系统等,通过这些智能化技术应用来优化绿色建筑技术,充分发挥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价值。

总之,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价值,提高建筑功能,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时需要遵循的准则,然后了解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建筑设计人员要明确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的思路,结合现实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同时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审查,提高其科学合理性。最后,加强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融合。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要重视智能技术应用,将智能技术与绿色建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绿色建筑技术优化工作良好开展。

4、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

绿色建筑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要有合理的选址与规划,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因素。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尽量使用再生资源。尽可能采取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采用生态技术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保证室内通风、日照条件良好。

5、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1)节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3)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天然可再生能源。

6、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要点

(1)重视节地设计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有关文件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地方行政公署要全面规划,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国家建设和乡(镇)村建设用地,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节约用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是建房活动中最大限度少占地表面积,并使绿化面积少损失、不损失。节约建筑用地,并不是不用地,不搞建设项目,而是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城市中节地的技术措施主要是:建造多层、高层建筑,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同时降低建筑密度;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居住区,提高住宅用地的集约度,为今后的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住区的生态环境。

(2)绿色建筑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建筑设计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时,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绿色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

1)现在建筑选址设计阶段的可操作范围很有限,绿色建筑理念更多的是根据场地周边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通过区域总平面布置、朝向设置、区域景观营造等来实现。

2)建设区域总平面布置时,应尽可能利用并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场地平整的工程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同时应尽量将建筑体量、角度、间距、道路走向等因素合理组合,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日照。

3)在规划建筑朝向时,可以先根据日照和太阳入射角确定建筑朝向范围后,再根据夏季主导风向,从考虑建筑群整体通风效果的角度确定具体朝向。

4)为达到有良好日照和建筑间距的最优组合,建筑群可采取交叉错排行列式,利用斜向日照和山墙空间日照等。从建筑群体的竖向布局来说,前排建筑可以采用斜屋面或把较低的建筑布置在较高建筑的阳面方向;也可以进行退层处理,或合理降低层高。

5)在规划设计和后期的建筑单体设计中,可结合实际情况(如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的高低等),合理规划并设计地下空间,用于车库、设备用房、仓储等。

6)在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时,在服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条件下,应根据建设区域周边配套设施的现状和需求,统一配建教育、商业服务等公用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相关项目建设应集中设置并强调公用,既可节约土地,也可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使用率。

7)交通组织规划时应注意建筑和住宅小区主要出入口的设置,做到人车分流,方便建筑使用者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绿色建筑单体设计

1)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②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③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④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①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②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③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4)绿色建筑节约能源设计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1)绿色建筑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木材),尽量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无放射、低挥发、低活性材料;另外,对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砖、地毯、木板和绝缘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性能优良外,还开始强调没有毒性物质的释放。

2)注重对外墙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

外墙保温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调而言,通过使用绝热维护材料,可在现有的基础上节能50%~80%。

3)绿色建筑主张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例如: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热水。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支持日常生活用电。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关,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5)室外环境绿化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绿化这一有效的生态因子,为居民创造出高质量生活环境。

1)建筑四周绿化。

在夏季,地面受到的辐射热反射到外墙和窗户的热量约占总热量的一半,为了降低这部分从地面来的反射热,适宜在建筑物室外种植灌木和草坪,尽量减少反射到房间的热量。对于冬季寒冷的地方,适宜种植落叶性植物。

2)建筑立面绿化。

通过种植攀缘性植物使墙面绿化,如常春藤和野葡萄属于自攀缘性植物,不需要其他辅助支持物,常春藤可以生长30m高的墙面,野葡萄可以长到15m左右,可减少热辐射,对建筑物装饰性也很好,可以使高大的建筑物更具有特色。

3)阳台与屋顶绿化。

阳台室内与室外自然接触的媒介,阳台绿化不仅能使室内获得良好的景观,而且也丰富了建筑立面造型并美化城市景观。阳台有凹、凸及半凹半凸三种形式,形成不同的日照及通风情况,产生不同的小气候。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喜阳还是喜阴,喜潮湿还是抗干旱的不同品种的植物。阳台绿化注意植物的高度,不要影响通风和采光。屋顶绿化给居民的升华环境以绿色情趣的享受,它对人们心理的作用比其他物质享受更为深远。此外屋顶绿化具有蓄水,减少废水排放,还可以保温隔热、隔声等作用。

(6)室内环境设计

1)光环境。

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使天然光线能照亮人员经常停留的室内空间;采用自然光调控设施,如采用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改善室内的自然光分布;采用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相结合;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和电器附件。

2)热环境。

优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防止因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高或过低、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等引起的不舒适感;设置室内温度和湿度调控系统,使室内的热舒适度能得到有效的调控;根据使用要求合理设计温度可调区域的大小,满足不同个体对热舒适性的要求。

3)声环境。

采取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划分,减少对有安静要求房间的噪声干扰;合理选用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保证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的要求。

4)室内空气品质。

结合建筑设计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合理设置风口位置,有效组织气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串气、泛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露和滋生霉菌。

(7)地域人文环境设计

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古建筑的妥善保存,对传统街区景观的继承和发展;继承地方传统的施工技术和生产技术;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保持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使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同地区绿色建筑的设计宜遵循因地制宜、从传统建筑文化吸取精髓的理念,体现健康、自然的生活态度。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建筑有效地成为环境的过滤器和调节器,创造出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news/details_300939.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2年建筑行业从煎熬中转型突破,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下一篇:建筑领域碳减排成为“双碳”目标关键环节,哪些“难点”还需破解?
Copyright & 2022 广州黄埔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55920号 Design by Wanhu.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