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重塑!BIM技术激活古建筑的现代复苏

古建筑,是岁月的沉淀,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往昔的故事和文化的记忆。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时光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然而,时光的侵蚀、人为的损害以及社会发展的冲击,让这些珍贵的古建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如何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重焕光彩,继续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众多的修复技术中,BIM 技术的出现为古建筑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古建筑修复的科学、高效和精准之门。BIM 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和独特的优势,为古建筑修复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 BIM 技术在古建筑修复领域的应用,感受它所带来的变革和创新。



01



古建筑的魅力与价值



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到宁静素雅的园林,从古朴典雅的寺庙到温馨和睦的民居,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建筑面临着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威胁。因此,对古建筑进行科学、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02



BIM 技术在古建筑修复中的重要意义



(一)精确的现状记录



BIM 技术通过三维扫描和建模,能够细致入微地记录古建筑的现状。无论是复杂的木雕纹理,还是破损的墙体结构,都能被精准捕捉和呈现,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了详尽的基础数据。



(二)模拟修复方案



在修复之前,BIM 技术允许进行多种方案的模拟和对比。对于诸如倾斜墙体的加固等问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尝试不同的方法,评估效果和可行性,从而选择最优的修复策略。



(三)材料和成本管理



BIM 能够准确计算所需的修复材料数量,实现采购的优化和成本的有效控制。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超支,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施工协调



在涉及多个专业施工队伍的复杂修复项目中,BIM 技术能够清晰展示各自的工作范围和顺序,避免施工冲突和错误,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历史信息保存



将古建筑的历史资料、修复过程和相关数据整合到 BIM 模型中,为后续的研究和维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得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和延续。



(六)质量控制



依据 BIM 模型进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和验收,能够确保修复工作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保证修复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七)可持续性评估



评估修复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帮助选择更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和方法,实现古建筑修复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03



BIM 在古建筑修复中的具体应用



(一)精确采集和记录数据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获取古建筑的详细数据,并建立精确的三维模型。这些模型涵盖了建筑的形态、结构、构件等信息,为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可视化设计与方案比选



在 BIM 模型中进行可视化设计,对异形屋面、建筑脊饰、斗拱等细部进行三维建模。设计师能够以三维的方式直观地观察设计对象,减少二维设计中的隐形失误,并生成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



(三)组建古建筑数据库



将古建筑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个相互关联的逻辑系统中,便于后期的维保、传承以及工艺创新。这些信息在 BIM 建模数据完成后可以永久保留,为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持。



(四)协同工作与信息共享



为文物保护单位、管理部门、设计方、施工方和大众等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使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同步调整。促进了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协同效果。



(五)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



生成项目工程量明细表以便控制建造成本,制作 4D 施工模拟动画,提升工程建造速度。规定实施工序,将传统施工工艺体现在三维 BIM 房屋修缮图中,让病害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制定更直观。



(六)指导现场施工



施工人员通过 BIM 模型更清晰地了解古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提高施工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减少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错误。



(七)安全监控与预防



利用智慧感应消防报警系统等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自动报警,并通过物联网+BIM 可视化的方式直接定位隐患位置,辅助现场救灾。



(八)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解决了二维图纸意图表达抽象、信息表述不完整等问题,降低了技术门槛和沟通成本。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损耗和时间浪费,最大程度保证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04



BIM 在古建筑修复中的应用难点



(一)信息缺失



许多古建筑缺乏完整的相关信息,甚至有些没有任何资料文档。这使得修缮工作在缺乏历史依据的情况下变得极为困难。



(二)建筑复杂性



古建筑的屋顶等构件单件加工相对容易,但“组装”困难,特别是各个节点后期的精准衔接,对施工者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极高。



(三)软件整合性问题



目前使用的 BIM 软件各异,且大多是国外软件加上二次开发,尚未有一款能得到公认且满足使用的软件,也缺少一个能满足各专业需要的好平台。



(四)建筑各阶段脱节



建筑的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各自为营,导致一个建筑可能有多个模型,存在大量重复工作,且施工模型可能还需设计院审核。



(五)专业人才缺乏



既懂古建筑又掌握 BIM 技术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限制了 BIM 技术在古建筑修复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六)数据采集困难



古建筑结构复杂,部分建筑相对分散,每年的修缮工程量有限,影响了后期的数据收集、资料归类等工作,增加了修复的难度。



(七)成本较高



BIM 软件费用较高,其应用对硬件、软件和技术人才要求也高,需要较大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一些项目中的应用。



(八)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古建筑修缮涉及众多传统工艺和做法,如何将这些传统技艺与 BIM 技术有效融合,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05



BIM 在古建筑修复中的成功案例



(一)广东清晖园



清晖园是明代的古代园林建筑,在其修缮中,BIM 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成本和缩短了工期。



三维可视化设计呈现独特风格,整合建筑信息方便观察,协同工作促进各方沟通,勘察记录信息永久保留,施工设计指导确保精确修缮。



(二)中共六大会址



中共六大会址年久失修,几乎损毁殆尽。利用 BIM 技术建立穹顶结构模型,解决了复杂结构难题,辅助现场施工管理,实现了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创造了俄罗斯古建修复的“第一速度”。



(三)河南卫源庙



卫源庙存在诸多问题,通过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和数字化保护。实现了可视化设计与模拟,信息整合与管理,协同工作与交流,勘察记录与信息保存,施工指导与工序规定,数据统计与分析。



最后



BIM 技术为古建筑修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提供了更科学、高效和精准的方法。尽管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才的培养,相信 BIM 技术在古建筑修复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更多的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承历史文化,展现人类文明的魅力。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55209.html

来源:贤集网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是完美融合还是挑战重重?
下一篇:从“满面尘灰”到数字建造的三级迭代,每个分支都是万亿级市场
Copyright & 2022 广州黄埔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55920号 Design by Wanhu.
联系我们法律声明站长统计